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朱侯(下)

命案归到清苑县衙,知县以“误伤致死”备案。因伤人者手中有王氏身契,“从误伤至死”又成了“失手打伤奴婢论”,减等措置。最后判罚银二百两,徒三年。

案宗送到知府衙门,朱之琏倒是瞧出不对。

天下不平之事多,如果不晓得还罢,既是听闻此事,他也不能淡然视之。

但是据曹颙所知,朱家日子过得倒是平平。他们家人丁简朴。妻妾二人,两子一女,宗子已经娶妇,有一孙儿;次子十七,考中生员,现在在府学;长女尚未及笄,待字闺中。

曹颙听了,心下讶然。

如此慎重,传的是甚么旨意?

王氏上街抓药,被毛仁兴瞥见,惹出祸端。

如果朱之琏有半点捞银子的心机,早已积下万贯家财。

曹颙道:“先生别急,我内心有分寸。毛仁兴倚仗的是谢天来,谢天来走的是庄王府的门路,他背后倚仗的八成也就是庄王府。可我出京,十六爷提也未曾提过此人,此人却在清苑成势。这此中有些不对劲。借这个案子,好好查查他也好。如果然凶,也不能让王氏白死……”

想到这点,朱之琏郁结之色越重,皱眉道:“那就发还重审,我倒是要看看,清苑县下回会如何说?戴生无良,另有个瘫痪的秦氏,如果她肯出面,也是苦主。”

保定知府衙门,因“封印”的原因。衙门里有些冷僻。

不想,倒是祸从天降。

戴王氏家住南城,为流民之女,幼时入戴家为童养媳。戴家本是技术之家,家主戴富给人打家具为生。因其子戴兴国打小聪明,一家几口便竭经心力,供他读书。

官署里接圣旨,要在大堂才显恭敬。

那内官没有多话,只那主事在曹颙说完话后,交代了一句。那就是让朱之琏速速择定一个儿子回京,免得担搁了春祭。

朱太祖诸子中,封藩者十二人,朱氏后嗣遍及各地,取那支承祭奠之事不好,偏取了入了镶白旗包衣的代王旁支。

好日子没几天。秦氏中风瘫痪,全赖王氏朝夕奉养,才残喘至今。

还好,这旨意的下半拉是将代王这支后辈,从镶白旗包衣抬为正白旗汉军,算是让这支离开了天子家奴的身份。

他从都城返来还不到十天,实想不通这十天会有甚么未知的变动。

但是,他爱书是爱书,倒是只肯本身买,从不收旁人赠书。

虽说迷惑,倒是不好担搁,他上了马,带着世人回府。

*

比及王氏身故,衙门虽结案,却堵不住悠悠众口,便有流言出来。

曹颙听着,脸已经沉了下来。

曹颙传闻圣旨内容,直感觉怪诞。

随行侍卫留在总督府,这两人也就跟着曹颙,回总督府安设。

除了保持家人生存,他手中余财,都用来买书。不拘是老书,还是新书,只要见了,便惦记淘了来。直隶宦海上,都管他叫“书痴”。

“来的是七品内官,另有位礼部主事,另有宫里的侍卫同业。”张义回道。

等曹颙宣完旨,朱之琏才松了口气。

这客堂陈列非常朴素,放眼一看,并无金石玉器,墙上挂着的,也不过是朋友相赠的书画。

话虽如此,此中干系儿子功名,这做父母的,又能如何?

因要见钦差,他先回内宅换了官服,而后才去客堂见两位钦差。在这之前,则是叮咛张义开大堂,摆香案。

现在,倒是孝妇损身,阴人清闲,失了天理公道。

百善孝为先,万恶阴为首。

瞧着那架式,恨不得立时便要从朱家带小我走。

或许恰是因饱读诗书的原因,朱之琏身上,没有宦海奸商,带了几分儒雅,下属当前,也面色如常。

如果能查到实处还好。将真凶绳之以法;如果查来查去,定不了罪,不但朱之琏担干系,还轻易引发民怨。

曹颙虽猎奇戴王氏之案,可并没有先开口。

朱之琏闻言,倒是带了忿忿之色,道:“那戴兴国无耻之尤,用知己换功名,已经被选作‘贡生’,年后就要进京入国子监,岂会为王氏出头?”

王氏认出他是调戏本身之人,不肯跟着走,拿了菜刀出来撵人。

不知是对方恼羞成怒,还是撕把间手误,王氏刀刃加身,是以损命。

他想了想,道:“朱大人,既是感觉案宗存疑,是要提到府衙再审,还是发还县衙重审?戴家之人,对于案情没有贰言的话,没有苦主,朱大人如何备案?”

“是内侍,还是礼部司官?”曹颙问道。

封侯便封侯,令人光荣的是,皇上还算腐败,晓得朱之琏是好官,没有让他回京去守祭,而是命他从子孙中择一人送回都城,以备春秋之祭。

死者是有妇之夫,杀人地点又是王氏夫家,多数是“奸杀”。加上是白日命案,少不得有仗势威胁怀疑。如此草率结案。民妇又成了奴婢,本委实显得奇特。

没等戴兴国长成,戴富便一命呜呼。

曹颙所知有限,便不再多说,带了宋厚与蒋坚离了知府衙门。

奴婢下人不超越十人,比乡绅富户还不如,没有官宦人家的气度,曾经被人诟病。有本地士绅,要送朱之琏下人美婢,朱之琏只说是养不起,数次婉拒了对方的美意。

京中已经赐下侯府,由礼部令人打理,只等朱侯后辈回京,便能入住。

次日一早,辰初时分,朱之琏便带了宗子朱震来了总督府。

毛仁兴家财万贯,行事张扬,明白日带人去戴家,行迹自是落在左邻右舍眼中。

他在宦海三十多年,判过多少案子,那里瞧不出此中的猫腻。

就是总督府先前的“寿礼”与“年礼”,他这边送的也是直隶诸知府官中最低的。

刘川聪明,听曹颙先容随行内官与礼部主事,就预备了两个银封。也不知两人对劲与否,总之面上是过得去了。

直到再次走进知府衙门,曹颙才缓过神来。

越级审案,本就是宦海忌讳。如果有苦主状纸,还算是师出驰名;不然的话,即便对案件再存疑,也是发还重审的多。

百口生存,都靠王氏与婆母秦氏纺纱织布,打零工维系。比及戴兴国出服,插手孺子试,中了秀才,取为廪生,在县学读书。

躲在墙角画圈圈,小声求月票……

不知曹颙不测,就在朱之琏带人开中门迎钦差时,神情也有些恍然。

那主事看了看那内官,见他不说话,便道:“今晚怕是要叨扰曹大人,明早回京。”

内侍与礼官是奉旨带承祭之人回京,家眷如何,那里放在心上。

朱震二十5、六岁年纪,眉清目秀,对答之间,也显得和顺恭良。

朱之琏顺藤摸瓜,就查到毛仁兴头上,便叫刘川详查,这才晓得了大抵齐。

反之。跟在他身边的阿谁幕僚,年纪同朱之琏相仿,名叫刘川,倒是眉眼间带了夺目,言语间带了谨慎与摸索。

朱之琏并不是狷介之人,脸上已经褪去沉重,只剩下封侯的欢乐,看不出半点异色,道:“本日天气已晚,想来两位大人也不好解缆返京。不知两位大人预备何时出发?下官筹算让宗子与两位大人同业,还要请两位大人多多关照。”

但是。眼下认证物证都没见着,曹颙也不能只听信朱之琏一面之词。

不想,见了曹颙,那年青内侍没有翻开圣旨,而是传了雍正口谕,命曹颙为颁旨钦差,前去保定知府官衙的颁旨,保定府知府朱之琏封为一等侯,以承明太祖祀事。

因时候仓促,朱震先跟着世人回京,他的妻儿,则在年后再回京。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等他寻访一番,得知是位孝妇,闻其孝行,心生敬意,查得便更细心。

戴兴国已经获得功名,即便是家贫孝母,也没有卖妻的事理。如此得了“不义”之名,今后在宦途上就要为人诟病。

如果王氏真委曲而死,案子移到府衙来审的话,就要闹大。

毛仁兴有默算计,打通县学上的生员,哄着戴兴国吃酒,签了卖人左券。过后,毛仁兴带了部下,去戴家接人。

正说着话,早有张义带人迎过来,道:“老爷,京里来了传旨钦差,正在府里候着老爷。”

要晓得,朱之琏康熙三十一进士,同年特敕封为毫州知府,步入宦途。倒是因民望过盛,又是前朝皇裔,至今仍在知府任上。

知府衙门的红封虽薄弱了些,总督府这边,也给他们预备了一份“茶钱”,世人非常心对劲足地回京了……

出了知府衙门,宋厚便道:“大人莽撞了,大人虽有倚仗,可毕竟离了都城,要防小人攻讦。既是晓得毛仁兴身后有王府,便不该跟朱之琏走这一遭。朱之连虽是为民之心,邀大人过来倒是有借势之嫌。”

“钦差?”世人听了,皆是惊奇不定。

曹颙见了,悄悄点头。朱之琏在保定知府任上已经五年,民望甚好,为官廉洁。瞧这四周陈列,另有待客之茶,也能看出,他没有骄奢做派。

曹颙一行进了衙门外,直接被迎到内衙客堂吃茶。

倒是朱之琏,不待曹颙发问,便主动提及戴王氏被杀案,又由熟知案情的刘川弥补细节。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