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五八章 朝元仙仗图(二)

笔墨轩主有陈桐君题于乙卯中秋节之跋(纸本),记其保藏该画之启事及原跋损毁环境:“吴道子五帝朝元图,岭南名迹也,南海卢氏藏之四世沧桑,后卢氏尚新学,尽弃前人珍秘,予于肆购得之,奇缘也。

此卷亦虞部之笔,而五帝朝元只得南、东二帝,其他皆已佚去。

至于他说徐悲鸿藏的《八十七神仙卷》请赵浩公鉴定,也是胡编,一是那年赵氏底子不在香港。

盖赤帝即南极天帝,以宋火德王故也。

赵跋云,玉山顾仲瑛赠此卷与羽士余彦祥藏之十余年,偶以见视,诚奇宝也。

但按照所见质料,对该图在广省传播百年的递藏环境还是能够停止一番梳理的。

殊不知罗氏虽说是保藏家,但也是古玩商。

鉴于赵、柯之跋被损,陈桐君特忆补录以下:

同年玄月十七日:“为卢英圃题《五帝朝元图》,是宋武宗元笔,内有赵松雪跋。”

一八二八年玄月初五日:“卢英圃以武宗元《朝元图》来嘱题。”

高氏坦言,他既没有看过《朝元仙仗图》,也没看过徐悲鸿藏的《八十七神仙卷》,所说皆是途听道说,固然原藏家罗氏(原觉)是他友爱。

当是张天元听了这些话以后,就一向惦记取《朝元仙仗图》的下落了。

1925年十仲春月朔,罗原觉为之长跋,属朋友黄乔书于卷后。

玄月二旬日:“卢英圃以大幅石田画来阅,不真且不佳,清湘松竹佳而一定真,《五帝朝元图》已送复了。”

一八二五年八月十二日:“英圃着人送到宋武宗元《朝元图》来,甚佳。此图仅得半截,有赵文敏跋,是真笔异物也。”

谢兰生于1828 年在浅红冷金笺上为其题跋:“前人绘五帝图,于东、南二帝,意尤矜慎。考陈若道像,善于而专工则在东华帝君像。

罗原觉“以七千元之资与何丽甫之戚刘开买朝元仙仗图绢本一卷”。

罗跋说谢兰生之跋为陈桐君割去。

吴生本传有洛城玄元天子庙壁五圣朝元图,杜工部诗句亦恰为写照,更驰借天王送子图以校如出一手,余定为玄元天子庙壁之底稿,可无疑矣神。

何况罗原觉在重新装裱《朝元仙仗图》时也做过手脚(让赵浩公把名流保藏印和题跋割下并加上新跋(重视,一割一增,决非装褙者能本身随便为之的)。

黄苗子是当代中国一名很有秘闻和职位的老学者,李明光对他,那但是相称尊敬的。

二是按照记录,徐悲鸿是找黄般若“观赏”的,香港《明报》月刊1972 年7 月号孤傲行者《黄般若与广东画坛》一文曾经记录。

至于黄老没写的真正启事,恐怕另有一点,固然他在《武宗元和〈朝元仙仗图〉》文中,对该画卷各段明清题跋的誊写裁割过程停止了清楚的梳理,但鉴于历代题跋原迹曾被人肆意改割,亦没法观其全貌。

看来他是冀求在高贞白的《谈〈八十七神仙卷〉》获得某种信息,但高氏的文章令他感到绝望而无从下笔。

此卷前后并无贾似道悦生堂封字葫芝等印,其非虞部明矣。

又武虞部常绘三十六帝于上清宫,其赤明天帝潜写入太宗御容,真宗见之,焚香再拜。

能对外人言者,恐怕坦白或夸耀更加遍及。

来到美国以后,他曾托人寻觅过这幅画,传闻是被王季迁放到了多数会博物馆展览,但是真正去了以后,却并未看到。

高贞白《谈〈八十七神仙卷〉》一文收在他的《中国汗青文物趣谈》中。

他时延津剑合,固是嘉话,不然此一截正通卷聚精会神处,谓之全壁,亦奚不成耶。

回想途中没顶三次,水浸六时,虽有少损,亦云厚幸。”

卢英圃,顺德人,保藏颇丰。

到底《朝元仙仗图》如何从宋保存到明天,并展转流落在广省?这大抵已不成讲求。

宋人去唐未远,吴迹尚多保存,源流亦易于考核,翟张二公,定为吴笔,必有可证,宋之不逮,唐者笔力古拙矣。

《宣和谱》谓:

在相干的文献中,《朝元仙仗图》最早呈现在《常惺惺斋日记(外四种)》中,顺次记录为:

至辨正之切确,则松雪一跋已详,无庸更赘一字矣。”

法谓之全璧,亦奚不成按武宗元朝元仙仗,自南渡后已归贾相悦生堂,古迹记斑斑可考。

据此可知,陈桐君得此画应在民国前后,1915年后易手于画肆。

然非深知汉魏石画之神理,鲜能明白其奇妙。

据1933 年8 月19 日香港《探海灯周报》刊《百粤赏鉴家中之罗原觉》一文流露:

由此可知,19 世纪初此画已流落广城,为卢英圃所藏。

是以高贞白没法晓得此图在广东的递藏颠末及本相,只能按罗氏所说而记之。

此图随后为陈桐君所得。陈桐君,字凤翁,室名“补读庐”,号“颖川飞凫人”,顺德人。

东华位乎震,自乾再索而得震,乃帝出应物之象,非道家不知此义是也。

很多曾经产生的事情,在书籍当中记录都不敷详细,真正要去调查,美满是要看运气的。

至于陈氏及罗氏还割去甚么题跋与藏印,则已不得而知了。

故高贞白一文,只能作掌故家之“趣谈”观之。

因为《朝元仙仗图》的题跋及藏印经历代藏家及画商割去,而黄苗子所藏原题跋蓝晒本也因王季迁而散失,因此对该图的递藏没法停止精确考据。

审此人殊其貌服别其制,繁而不紊,简而无遗,环佩飞扬,千变万化,始知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固非虚誉也。

乙卯八月朔,吾粤东西北三江水同时并发,高山水深逾丈。

柯跋谓金人破汴,余珠财宝辇之北行,古书名画,弃之路下道上,卷首分裂垢甚,必经大难,他日恐无延津之合,而卷中聚精会神处,全在东南二帝与护法。

商品买卖属于贸易奥妙,是毫不会等闲流露的。

不过,罗氏在重新装裱时又把陈跋割去,使之流落坊间。

翌日大火亦至,匆急出险,仅携倪高士淡室诗卷、赵文敏佳耦合作兰竹卷,独吴迹倒卷至将柯敬中、赵俞二跋损去。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