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这支四千人的联军便从宁义城解缆,由朝廷一方的谢贻香和叛军一方的孙心拒孙将军共同统领。刚开端的时候,两人一个嫌弃对方只是仰仗家世门楣上位的无知女子,一个则看不起对方助纣为虐的背叛之举,多少存在些抵触和摩擦,所幸并未变成甚么大祸。
待到这支“平倭联军”过青田、战温州、扫荡雁荡山、杀入台州,一起上历经大大小小三十多场战事,只在大半个月的时候里便剿灭了十几股倭寇权势,谢贻香和这位孙将军两人才逐步互生敬佩,勉强能够战役相处。
谁知言思道和得一子这对夙敌竟在最后关头联手合作,不但突破了“黄粱一梦”的束缚,还在棋局中将星儿一起逼上绝境。但是到了最后的决胜时候,言思道却再次撕毁与得一子之间的合作,以一枚黑子弃局认输,用心让本身和得一子输掉了整场棋局。
却不料眼看朝廷的救兵和恒王的叛军便要在宁义城外展开一番决死斗争,俄然间天现异象,无端刮起一场妖风,直令灰尘蔽日、飞沙走石,迫使交兵两边不得不偃旗息鼓,临时罢战。
紧接着,本该早在七年前便已离世的“天下第一智者”――也便是一手奠定本朝基业的青田先生,俄然托人送出两枚青田石印章,别离交给宁义城里陌生双瞳的鬼谷传人得一子和恒王军中化名“逃虚散人”的言思道,邀他们二人共赴青田县境内的囚天村一聚。
而在孙将军看来,朝廷一方的这位谢三蜜斯虽是女儿之身,并且年青识浅,但武功却高得吓人,仅凭一柄绯红色的短刀,放眼全军兵将,只怕已是无人能敌。更何况不管是己方军中一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智囊逃虚散人,还是对方军中阿谁高深莫测的鬼谷传人,都要给这位谢三蜜斯几分薄面,乃至还要靠她在两人中间传话,更是令这位恒王麾下“十二天王”之一的孙将军赞叹不已。
待到谢贻香、得一子和言思道三人受邀前来,欢迎之人倒是一个名叫“星儿”的女童,自称是青田先生的弟子,还遵循青田先生的叮咛摆出一场古怪的棋局,亲身了局与言思道和得一子二人对弈,筹算令二人在棋局当中相互耗损,从而被《黄石天书》中“黄粱一梦”的神通困死于此。
如此一来,遵循三方之前的商定,言思道和得一子二人便要替青田先生去办一件事,那便是停歇江浙这场倭寇之乱,又或者说是将这场倭寇之乱今后推迟一百五十年。
因为东洋倭寇之害,早已是众所周知,言思道也提早猜到青田先生的企图,以是当场便欣然承诺下来。而得一子虽是极不甘心,又被言思道热诚戏弄,但迫于言思道和青田先生两方的威胁,更有谢贻香的多次劝说,最后终究还是承诺了下来,情愿和言思道临时罢战,联手肃除犯境的东洋倭寇,兑现与青田先生定下的承诺。
话说本已命丧蜀地毕府的恒王俄然“死而复活”,公开带领麾下驻军揭竿而起,以“清君侧”之名企图谋逆,还全线恪守福建,放纵东洋倭寇祸乱全部江浙大地。如此一来,朝廷西北的嘉峪关前有突厥、别失八里、汗国、波斯和吐蕃的五国联军,漠北又有前朝余孽在大同卫和宁夏卫四周出没,再加上谋反的恒王和犯境的倭寇,对朝廷而言,已然是烽烟四起、顾此失彼的困局;当中稍有不慎,恐怕只在瞬息之间,全部中原便会重燃烽火、天下大乱。
火线便是一座临东海而建的城郭,范围勉强能够包容下三四万人,城门上是古隶誊写着的“顾云”二字,乃是唐时便已建成的一座港口城池,因为海上贸易的来往,也曾昌隆一时,展转延存至今。直到本朝立国,颁下“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之策,迫使本地各处港口皆尽封闭,乃至商贾不来,这座“顾云城”也便黯然失容,再也不复昔日之繁华。
如此一来,这支四千人的步队展转六百多里,一起势如破竹,接踵击破沿途的倭寇,此时已来到台州府三门县临海的龙湾一带,在这座早已被倭寇占有的顾云城西面安营驻扎。现在夜,则是谢贻香和孙将军两人带着十余骑轻骑,趁着月色前来一探东海之滨的这座顾云城,参议明日的破贼之策。
至于随军同业的得一子,历经囚天村一役以后,他对言思道的仇恨更是火上浇油,就连称呼也从“阿谁家伙”变成了“狗贼”二字,竟是说甚么也不肯和言思道扳谈一句,整天只是将本身藏身在一辆马车当中,除了谢贻香以外,几近任何旁人都不见。幸亏谢贻香深知这小羽士的脾气,更深知这位鬼谷传人的本领,见他如此安排,倒也不做勉强。
谢贻香此时便在彻夜这队轻骑当中,正驻马了望星光月色中的这座临海城郭,感受着暴雨暴风到临前夕的最后一丝安好。
烟笼平野,潮生月夜。漫天星光之下,台州府三门县地处东海之滨的龙湾一带,伴跟着海风潮汐声涌,一队十多人的轻骑以厚布裹覆马蹄,悄悄到达。
但是就在本年年初,伴跟着一向驻守在江浙本地各地的恒王全线撤兵,早已猖獗的东洋倭寇之势,更是一发不成清算,接连侵犯本地的各处城镇,所到之处,皆是尸横遍野、寸草不生的惨况,可谓是触目惊心。而面前这座临海的顾云城,天然也早已落入了东洋倭寇之手,完整沦为倭寇的按照地,又或者说是一处倭寇的大本营。
而后,恒王叛军又以重兵围困江浙和福建交界处的计谋要地宁义城,推行“兵不血刃”的主旨,试图逼迫宁义太守方铁衣开城投降,还是以酿出城内一场人吃人的惨祸。恰逢朝廷见恒王撤兵福建,自发得江浙无忧,便将恪守在铜陵、宣城和湖州三处的驻军调离,又令朝中二品武将“观澜伯”杨风波杨老将军亲身挂帅,率五千精兵前来救济宁义城。
因而自囚天村外的“回梦庵”一别,两边分开青田县境内,便各整兵马,在宁义城外集结成了一支“平倭联军”。对代表着朝廷的宁义城一方而言,剿除倭寇之举,本来也是杨老将军此番开赴江浙的目标之一,但是鉴于恒王一方到底是谋逆的叛军,对宁义城又一向虎视眈眈,以是宁义城还是由太守方铁衣和来援的杨老将军共同镇守,以防恒王叛军暗中使诈、趁虚而入,只拨调出了两千人马和陈、朱两员副将参与这支“平倭联军”,供谢贻香和得一子差遣。
待到两边这支“平倭联军”构成,朝廷一方因为太守方大人和杨老将军并未出面,谢贻香又手持宁义太守的剑印,再加上已故大将军谢封轩之女的这一身份,以是领兵的陈、朱两员副将在私底下都以她这位谢三蜜斯马首是瞻,从而让谢贻香模糊成为朝廷一方这两千人的统帅。
而恒王叛军一方,言思道固然以“逃虚散人”的名义身居智囊一职,此番也随军同业,但一向鬼鬼祟祟,极少抛头露面,名义上更是由人称“白甲怒马”的孙心拒孙将军领兵,乃是恒王麾下号称“十二天王”的名将之一;其抽调出的兵马也与宁义城一方不异,也是未几很多的两千军马,剩下的军马则仍然是由人称“不动铁虎”唐先开带领,持续驻守在了宁义城南面的数十里开外。
要晓得在谢贻香看来,这位三十出头的孙将军虽是乱成贼子,但不成否定此人的确是个带兵的妙手,特别是对倭寇的来源、习性、战术和武功等,全数都是了如指掌,显是长年在恒王麾下抗击倭寇所堆集下的经历;想来也正因如此,言思道此番才会让他从福建连夜赶来,挂帅统领叛军一方的这两千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