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肃容回礼,立君臣之约。
青州东莱,不其县。
“闻太史子义,年不满十,携母归蓟。今已十二,叔父当信我。”少年温良浑厚,目光刚毅。
“如此,当有劳王傅、诸公,代孤妥当把关。”刘备起家施礼。
“臣等,拜见主公。”蓟国四师,齐齐施礼。
就事论事。于一份报纸而言。主编的感化,无庸置疑。由创建“月旦评”之门下功曹掾许靖,秉笔操刀。自是上上之选。再加蓟国肱股重臣,中流砥柱,合力把关。当万无一失。蓟王大可放心。
一升一逆,高低立判。
“如此,可与父先去。待我理好家中诸事,再去寻你。”叔父不忘叮咛:“此去,不成肇事。若起争论,当谦逊三分。以退为进。牢记。”
儒宗郑玄,掌太学坛。墨门钜子,掌将作寺。王充门徒,掌元素馆。道门女仙,掌观天阁。今又遣“月旦春秋”许靖,掌日报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蓟王知人善任,足令人称道。
童恢感激不尽,深谢不提。
五千份《朝闻日报》创刊号一出,举国颤动。
门下署前,列队如龙。整日门庭若市。青年才俊,远道而来,皆为应募记佐一职。
特别童翊,症状早发。如若再发,普天之下,唯华大夫能救。当时,再北上蓟国,如何来及。童恢遂与海市令商讨,可否将胞弟,送回蓟国放心疗养,以备万一。
不其令童恢,亦住隔壁。正如良医所言,兄弟二人,皆患虫瘕之症。只不过,尚未病发。童恢、童翊,史上亦是如此。若无蓟国良医诊治,二人皆得暴疾而亡。“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豪杰泪满襟”。
“记佐”,遂成大热职业。虽不过是百石少吏,然却令国中才子,趋之若鹜。三百退隐,二千及冠,自令民气驰神驰。然才高八斗者,毕竟万中无一。若能以记佐退隐,亦是我辈上佳之选。试想,驰骋国境,采风、催稿。上拜大儒,下访黎庶。耳濡目染,学业自成。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既长见地,又得薪俸。二全齐美,何乐而不为。
作为新任西林港令之保举人,海市令亦得蓟王嘉奖。欣喜之余,又心忧童恢恶疾复发。因而苦劝,待任期满,当退隐蓟国。
此言一出,四少师纷繁以袖拭泪。古往今来,再无人君,可与我主比拟。
蓟国良医,善治虫瘕。随之不胫而走。
良医诊过,实言相告:“此病非是虫瘕,而是水瘟。且病入膏肓,唯吐酒石散可治。然此散,乃虎狼之药。用量多寡,天下唯恩师可万无一失。为今之计,当速往蓟国。迟恐不及也。”
引百官齐声拥戴。
当然。家国天下,列候次减。自前汉以来,有为而治之黄老之风,亦让洛阳朝堂,听之任之。未曾非难。
想着那条“三人以上无端群饮,罚金四两”的汉律,时下早已不消。便可窥知一二。
崔寔一语中的:“主公此举,堪比《熹平石经》。”
“喏。”少年再拜。
便有十余岁孺子,躬身下拜:“叔父自归,我陪阿父,同往蓟国。”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刘备这才道破情意:“孤虽远未称‘老迈昏聩’,然有备则无患。为防今后,闭目塞聪,梗阻言路,不恤国政,任用佞臣。故创刊《朝闻日报》,觉得警省。”人老而昏,两汉先帝,比比皆是。便是武帝,亦未能逃脱。
“诸公免礼。”刘备赶紧表示中书令,遣宫人捧入坐席。无需入二千石列。四人独坐,以示优宠。
刘宠接口道:“主公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策于民,启民智、聚民意、正民风。开中原三千年施政之先河。功莫大焉。”
门下报馆,随之建立。与传闻奏事,直言进谏之侍御史差异。古往今来,国政民情,皆层层上报,中转天听。蓟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国策民情,层层下达。公之于众,广而告之。
这日。便有一人家,自琅琊而来。言,乃是前司隶校尉诸葛丰以后,长兄今为泰山郡丞。年初卧塌不起,久治不愈。
“主公,明以照奸,光融天下。乃国之幸甚,民之幸甚,臣等之幸甚。”蔡邕再拜。
童恢大喜下拜。
细细想来。蓟王之以是能达成所愿,启事有三。左伯纸技艺成熟,产量大增,乃其一。活字印刷术,日臻完美,乃其二。大汉民风开放,从不墨守陈规,勇于接管新奇事物,乃其三。
海市令言:求之不得。介弟既举孝廉,除须昌长。必有真才实学。如入四方馆,当一鸣惊人。三百退隐,手到擒来。
经海市良医,细心诊治,童翊病症减退,人渐病愈。旗船服从齐备。巧匠、良医,一应俱全。尽可好生疗养。
“如此,如此……”一门长幼,尚在家中。患者胞弟,一时难以定夺。
“悉知主公欲刊印邸报。我等星夜前来,责无旁贷。”蔡邕言道。
不出数日,便有青州百姓,顺墨水而下,赶来海市寻医问药。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此乃理所该当,自无人指责。且四师德高望重,于国民气中,堪比商山四皓。理应虐待。
医者父母心。所幸医药足备,海市令遂命良医,悉心诊治。
“瑾儿年幼,如何能担此重担。”叔父点头。
青徐远洋,其人喜食鱼脍生鲜。此病乃非常常见之地区病。何如必无良医,虽能临时减缓,却终无从根治。且何时复发,亦无按期。救之不及,必死无疑。
从一日数人,数十人,乃是数百人。
更有先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足见开放风俗。此,亦是强势文明之明显特性。兼容并蓄,“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包含万种,化为天下汉裔。
待童翊暂愈,北上蓟国。凭海市令保举手札,入四方馆,幸登六层楼。拜为西林港令,比千石俸。西林港距楼桑,不过十里。性命无忧矣。
陈寔亦道:“先前。老臣等,于轩下听闻,主公欲行‘一日一报’,公之于世。窃觉得,兹事体大。虽老眼昏花,亦当仁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