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雍自不例外。

蓟北县。

“要充裕,先通渠”。乃蓟吏,不二之选。

蓟王号汉室麒麟。辨人识宝,应运而生。每有所出,必有所中。无不该验。

“所谓‘立室立业’。封儿及冠,当行大婚。岂无家业傍身。”俯瞰蓟北,七九雄城,蓟王肺腑相告:“当时,若不能更进一步,便退位称‘太上’。将千里蓟国,交与封儿之手。”

“?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城有万载宫、光亮殿”,乃前汉燕剌王刘旦所筑。

“戾陵堰”,“车厢渠”,蓟王泛舟至此。实地观之。以蓟国营城术而言,不太小工程罢了。平常足用,然若遇百年不遇,则损毁期近。

“可有画像?”蓟王又问。

甯朱紫笑问:“夫君为何重筑万载并千秋宫?”

蓟王欣然应允。遣将作寺大匠师并都水署大工师,亲赴蓟北。助其成事。

十万楼台,火食万家。蓟国循吏,司空见惯。岂能见面前一片荒凉,民人皆有菜色。当真,孰不成忍。

蓟王外姑,便是右国令嫡妻。亦是天师道二嗣师道侣。人称,王夫人。

“小弟既问,妾自当实言。”甯朱紫答曰:“多年前,自先祖(张道陵)成仙升仙,阿母便一去不返。无人晓得下落。至今,已有三十载。”

果不其然。甯朱紫柔声劝道:“待封儿及冠,夫君不过不惑之年。春秋鼎盛,如日正中。何必急于分封。”

实地访问,遍探郡境。终觅得良机。数月前,顾雍上表云:“高梁水者,出自并州,潞水之别源也。长岸峻固,直截中流,积石笼觉得主遏(主坝),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馀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遏,长十丈。山川发作,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馀万亩(改自《刘靖碑》)。”

“有。”甯朱紫,必有此物。

先前,城池残破,城墙多有坍塌。城中前汉旧宫,荒草萋萋,野狗出没。有感于雄城寥落,民生凋敝。别说大衍之都,便是先前顾雍所治高阳县,亦远远不如。

顾雍携众匠师,“登梁山以观源流,相?水以度情势”。乃使将作寺遣良匠,并青壮数千,“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堰”,开“车厢渠”:

“(高梁)水首受?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剌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水自堰枝分,东迳梁山南,水流乘车厢渠,自蓟西北迳昌平,东尽潞县,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馀顷。高低孔齐,原隰(xí)底平,疏之斯溉,决之斯散,导渠口觉得涛门,洒滮池觉得甘泽,施加於当时,敷被於后代。”

船宫爵室,三面清钢琉璃壁前。

“喏。”顾雍领命自去。

大通守顾雍,顾元叹。乃蔡少师门下高徒。蓟王曾言其有“宰相之姿”。

“此台何名?”蓟王手指蓟丘高台。

蓟都城临乡城,不过南北十里,东西五里,五十街衢。若蓟北县满打满算,足有六十三衢。蓟北与良乡、无终、潞,四县连横,合为大通郡。此中,无终县为乌桓王庭地点,蓟北县乃郡治。

“喏。”顾雍佩服。顾雍所虑,筑堤圩田。蓟王所谋,千秋万世。

上任以来,大刀阔斧,筑路通渠,营城造楼。与乌桓率善王订立券书,引部落青壮客庸。置国平分户,重修万载宫,光亮殿。欲效碣石宫,为蓟王北境离宫。

“此便是宁台。”顾雍答曰:“《史记·乐毅传记》:‘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宫),故鼎反乎磿室(宫)。’既此台。”

小弟,莫非萌发退意。心念至此,甯朱紫又劝道:“江山不决,汉室未兴。夫君岂有英年早退之理。”

虑及此处,蓟王忽问:“甯姐姐可知,外姑(岳母)下落?”

蓟士子,二千及冠。蓟王子,及冠封王。挺好。

抚心自问,蓟王不欲再分汉土。诸如扶南、身毒等域外大国,充足百子分润。且比起西域绿洲,大漠孤烟。外洋一季三登,可谓充足。若能并大月氏贵霜。再南下身毒。何愁佛国不灭。

蓟王举千里镜,居高了望。这便笑道:“复兴长岸,更立石渠,重修主遏,复治水门。‘(主遏)高一丈,东西三十丈,南北七十步’,恐不敷用。当数倍增之。”

蓟王一笑扬眉:“即便不为蓟王。七海以内,那边不成称王。”

与洛阳城布局近似。然洛阳为六九城。蓟北县竟是七九城。

比如“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高皇血脉日稀,然子孙豪气不减。话又说回。四十还不称帝。再晚还无能啥?了无生趣啊。

元英宫,前汉燕剌王刘旦改成万载宫。

《尚书公理》引《括地志》:“元英、磿(lì)室二宫皆燕宫,在幽州西四十里宁台之下。”

至此,蓟王情意已定。千里蓟国,五十余县。当悉数传于嫡王子刘封。余下百子,或封西域,或封外洋。亦或是,待蓟王三兴汉室,分封于大汉十三州。

正因高梁水“自堰枝分”,故后代《水经注》,才有南北两枝高梁水之说。

蓟北县,城郭虽大,然西南王城,并西北蓟丘,便足占去三分之一。剩下不过四十二衢。

因封刘备为蓟王。故时议郎曹操进言,改蓟县为蓟北县。《承平寰宇记》引《后汉书·郡国志》云:“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足见此城之阔。

蓟王言道:“乃为封儿所造。”

“重筑蓟丘宁台,归入王城。而后居中为界,分南北二宫。北宫寝居,南宫治政。磿室宫,改千秋宫。”蓟王言道。

蓟王百子,及冠封王,遂成常例。

“(高梁水)又东南流迳蓟县北。又东至潞县,注于鲍邱水”。“《魏地盘记》曰:蓟东一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水”。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