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红汨”一说,源自三国期间魏文帝曹丕宠妃薛灵芸。灵芸的故乡在当时的东吴浙西常山赞乡,她的内心满怀着对父母兄弟与故里的眷恋,另有对深宫后苑的惶恐。从江南远赴洛阳的路上,薛灵芸泪流满面,侍从就拿了一只玉壶给她接眼泪,却见那泪水滴进壶后就成了血红色。等达到洛阳后,玉壶里竟是满满的血泪,后代遂将女子的眼泪称作“红泪”。

调笑令别名转应曲、三台令。胡适的《词选》曾经有一段关于这词牌名的解释:“{调笑)之名,可见此调本来是一种游戏的歌词;(转应)之名,可见此词的转折,似是起于和答的歌词。”纳兰用调笑之名去写畴前的伊人相伴,是在讽刺本身的形单只,也在感慨运气的嘲弄。

③清辉:清澈敞亮的光辉,多用于指日月的光辉,此处指月光。

【注解】

【典评】

明月,明月。来夜,来夜。最简朴的笔墨却流暴露最深沉的力量,再没法化简,也正衬出词人的心机,除了内心的她再也没法盛载别人,除了思念再也没法动情。

读罢这首《调笑令》,发明此中饱含着自嘲。

曹丕为了驱逐灵芸,在洛阳城外制作了十座高台,高达二十丈,耸入云间;高台的四周摆满了蜡烛,称为“烛台”,从灵芸进城的门路一向连绵到洛阳城郊。魏文帝在烛台等候伊人前来时,看到远方的灰尘飞扬,车马奔腾,就像天涯的漫漫云端,不由感慨道:“前人云,朝为行云,暮为行雨,今非云非雨,非朝非暮。”以是改薛灵芸的名字为“夜来”。

明月。明月。曾照①小我拜别。玉壶红泪相偎②,还似当年夜来。来夜。来夜。肯把清辉重借③。

①照:晖映,晖映。此处可了解为拟人化,看到。

②玉壶红泪:晋王嘉《拾遗记》卷七:“(魏)文帝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隐士也……时文帝选良家后代以入六宫,(谷)习以令媛宝赂聘之,既得,乃以献文帝。灵芸闻别父母,嘘唏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矣。”后代便用“玉壶红泪”代指美人泪。

纳兰鄙人片感喟,来夜,来夜,这夜便更加寥寂了。罢了,借几丝清辉,忆起伊人倩影。凭栏远眺,明月未变,伊人却不知那边去。

开篇直呼明月,如同神仙般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略有豪宕之意,接着一句“曾照小我拜别”又有了较着的纳兰特性。呈现在纳兰词中的风景或史事都并非纯真的咏物或咏史,他总能将本身的情感附着其上,这明月也因曾瞥见了人间的离愁别绪而伤感了些。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