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文本出世南族王谢,新野邓氏,再加上他文采斐然,在朝中交游遍及,中书侍郎有辅相之称,位高权重,他新拜中书侍郎,前去府中恭贺之人自不在少数。
李恪外镇扬州之事本就闹得满城风雨,而随后的分封诏令更是震惊了满朝文武那根敏感的神经,不过幸亏李世民非是专断之君,在李恪作的局下,君臣见一番调停,此事也算是告了一段落,长安城仿佛又规复了往昔的安静,起码大要上是如此。
中书侍郎为两人,一名身兼太子左庶子的于志宁,二便是颜师古。
岑文本行事一贯谨慎,本日朝中同僚送来的贺礼,岑文本已经尽数退了归去,片纸未留,但李恪乃是爱徒,豪情甚笃,与旁人自是分歧,岑文本笑着便自李恪的手中接过了李恪带来的贺礼,顺手放在了一旁的桌案之上。
李恪笑了一声,双拳轻攥,脸上暴露一丝自傲的神采,回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如此可得天下。”
分封诸王之事已然搁置,魏征的这封奏疏天然不是劝谏李世民,而是在乎在弹劾,他弹劾的便是中书省中书侍郎颜师古。
李恪和岑文本有师徒名分,两人又干系匪浅。中书令温彦博本就与李恪较好,再加上年老,虽身子大抵还算安康,但要诸多省务都亲力亲为恐怕不易,而于志宁又奉旨教诲东宫,亦得空顾及中书省务,此番岑文本官拜中书侍郎,多数便是要行中书省之权了。
这封分封诏令门下省予以封驳,就连李世民本身也都将此事搁置,中书省在此事之上的不作为天然就在无形中被放大了,魏征的一封弹劾倒也不无事理。
但因迩来东宫多事,故于志宁奉李世民之命,多在东宫教诲太子,少在中书省理事,中书省务便大多交到了颜师古的手中。
【领红包】现金or点币红包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微信存眷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支付!
李恪并未直接回了岑文本的话,而是道:“依本王看来,储位之争倒是与隋末乱世,群雄逐鹿也差不太多。”
贞观七年,岁末,腊月十六。
六位中书舍人中,又以岑文本资格颇深,文名最甚,尚在颜师古之上,更是极得李世民推许,因而这中侍郎之职便落到了岑文本的手中。
李恪闻言,笑着问道:“岑师口中的旁人但是四弟魏王李泰?”
此番李世民下分封诏,诏令过中书省,中书省亦可不予加盖中书省官印,有封驳之权,但中书侍郎颜师古虽文采不足,但却胆略不敷,竟未行封驳,而是直接加印发去了门下,确有渎职之过。
岑文本闻言,脸上微露不解之色,问道:“殿下何意?”
本日长安肇事太多,背后关于东宫易主的传闻更是甚嚣尘上,传闻的中间便是三人,太子李承乾、楚王李恪、魏王李泰,李恪如果在这个时候行动过分,不免会叫李世民不悦。
岑文本起家笑道:“些许小事,殿下竟还特地跑来一趟。”
岑文本道:“我本还担忧殿下幼年,不明局势,恐为面前乱花所迷,如旁人普通行事失了分寸,不过现在看来倒是我多虑了。”
岑文本问道:“那不知殿下的筹算是?”
因而乎,一封圣旨传下,颜师古坐事罢中书侍郎之职,转秘书少监,奉旨校订古籍去了,又转御史大夫温彦博为中书令,掌中书费事。
奉旨巡狩淮北,监察吏治的门下省侍中魏征终究在一月余后返还长安。
可还没等岑文本坐下多歇上半晌,便又有人带了贺礼入府了,只不过这一次来额却不是外人,而是岑文本的弟子李恪,李恪对岑府再熟谙不过,也不等门子通报,本身便摸着处所走了出去。
长安城,长兴坊岑府。
岑文本摆了摆手,表示家奴和李恪身后的王府卫率出去,而后才对李恪道:“殿下来的恰好,如果再早了,恐怕来府上之人太多,反倒轻易传出口舌。”
李恪点了点头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况乎是身后还站着长孙家的太子。眼下太子看似渐微,但其势犹在,绝非一朝一夕便可倒之。弟子如果行事太过,叫父皇猜忌,多肇事端,反倒不美。”
岑府门前熙熙攘攘了半日,待天气渐暗,岑文本谨慎细心了大半日,送走了最后一波前来恭贺的同僚,总算是歇了下来。
岑文本感慨道:“有殿下这番话,我便放心了,殿下若早生二十载,当可与上皇争天下,未为败也。”
李恪之言入耳,岑文本一下子愣住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个字如果自房玄龄口中说出,岑文本也许还不会感觉那般奇特,可这番话自年仅十五岁的李恪口中说出,便足矣叫岑文本折舌了。
中书省乃朝廷中枢,掌奥机密政,一应诏令文书咨解草撰,在朝事之笔,虽是权重但亦敏感地很,如果叫人传出口舌,自是对李恪、对岑文本俱是倒霉。
中书省中书令一职暂缺,故中书省主事之人便是中书侍郎。
“岑师入朝八载,终得拜宰辅,各位中枢,可喜可贺!”李恪一边走进偏厅厅门,一边本身后的王府卫率手中接过贺礼,对岑文本笑道。
岑文本点了点头道:“不错,自打今岁殿下庐州遇刺后,太子名誉大降,魏王便在朝中大肆交友外臣,期间多有朝表里各方官员投麾下,可谓风头正劲,已然压过了殿下和太子。”
而中书侍郎一人出缺,依常例,中书侍郎夺职,便需自各位中书舍人中擢拔一报酬中书侍郎。
李恪笑道:“四弟风头正劲也是功德,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四弟大杀四方,有四弟这棵大树挡着,我楚王府反倒安生了很多,也算是美事一桩了。”
李恪一边将手中的贺礼递到岑文本的手中,一边对岑文本道:“弟子姗姗来迟,岑师勿怪便好。”
时不过三日,长安城风波已定。
乱世逐鹿,所循的不过就是这九个字,李恪用这戋戋九个字竟是将此中的事理道了个洁净,难不成这世上真就有天生帝命之人?李恪的两朝帝王血脉,也绝非偶尔。
而早在东巡途中,魏征就已知京中之事,故已早有腹稿在胸,他刚回长安,还未进魏府,一道奏疏便进了太极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