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双林镇志》稍详:“蒸谷米,西路山乡谓之熟谷秈,亦曰炒谷米。吾乡则有是称。八月杪广秈退场,将谷蒸熟晒燥而后舂食。然终不及西乡所出之佳。”这段记叙表白蒸谷米要经历蒸、晒、舂3个加工过程。但据陈学平调查,湖州蒸谷米的加工体例系按蒸谷时加水与否有四种体例:即浴谷蒸、随浴随蒸、浇水蒸和干谷蒸。

南宋吴自牧在其《梦粱录》“米铺”条中提到当时临安(今杭州)的米市上出售的食米种类有l6种之多:“其米稀有等,如早米、晚米,新破砻、冬舂、上色白米、中色白米、红莲子、黄芒,上秆杭米、糯米、箭子米、黄秈米、蒸米、红米、黄米、陈米。“此中的蒸米即蒸谷米。《梦粱录》说当时杭州市供应的食米系通过运河从姑苏、湖州、常州、秀州(今嘉兴)及淮、广等处输入。以上各地除湖州外,都不产蒸谷米。

吴王夫差赞美越国的稻种是嘉种,说:“可留使吾民植之,因而吴种越粟,粟种杀而无生者,吴民大饥。”这段故事只提到越王用心将谷种蒸过,使其丧失抽芽力,成心制造吴国的失利。

记录蒸谷米最为明白的是宋朝文献。当代有人研讨蒸谷米,将其推前到春秋期间的吴越国,则不成信,因为所根据的质料是赵晔《吴越春秋》卷九“勾践诡计别传”中提到越国因“年谷不登”,向吴王请籴“粟”(即稻)万石,第二年越国水稻歉收了,特地遴选“精粟而蒸,还于吴”。

蒸谷米的称呼因地而异,四川称火米,广东称熟米。

朝鲜学者一篇论文触及朝鲜当代也有蒸谷米,附带提到蒸谷米发源于印度,但也没有指出印度汗青上甚么时候起已有蒸谷米[5]。倒是该文提到朝鲜的蒸谷米,英语拼音写作tchin-ssal,这一读音引发笔者的兴趣,因为这恰是汉语“蒸糤”的译音。

康熙四十三年(1704)郑元庆《湖录》:“蒸谷米有二种,有蒸谷而舂者,有煼谷而舂者。”(煼即炒)蒸米是宋时的称呼,清时和炒米合称为蒸炒米,清朝今后才称蒸谷米。

浙江台州地区农夫至今称粳米为“糤”,还保存宋以来的口语。可见朝鲜的蒸谷米加工技术很能够便是在宋朝的时候传入,当时是作为朝鲜的“外来词”接收到朝鲜语中去的。

“蒸”不必解释了,“糤”现在很陌生,但在宋朝文献中为常见,如宋《宝庆四明志》的水稻种类驰名“乌糤”,“赤糤”的,《嘉泰会稽志》驰名“<禾畾>糤”的(详见第三章)糤也可作散,陆游诗:“已炊藟糤珍珠米”,这藟散也即<禾畾>糤。

湖州的蒸谷米在方志中有充分的反应,清顺治六年(1649)《长兴县志》:“湖俗通行冬舂米,秔也,蒸谷米,秈也。”

不能把这类蒸杀谷种抽芽力的事迳直当作蒸谷米。因为蒸谷米的陶器早在河姆渡遗址中已发明有蒸具“甑”,总不能说7000年前已晓得有蒸谷米了。

称呼的窜改也反应加工体例的窜改。记录中提到蒸谷米的方志另有咸丰九年(1859)《南浔镇志》(汪日桢),光绪九年(1883)重修《湖州府志》,光绪七年(1881)《归安县志》,同年《乌程县志》,1917年《双林镇志》,道光九年《武康县志》,同治十二年(1873)《安吉县志》等[6],普通都极简朴。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