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妾身……”刘琴没想到,楚昭业竟然会说到这个,“妾身只是想着,如果李锦娘和颜宁干系反面,或许,或许能帮到殿下。妾身,只是想帮殿下分忧。”
周伯坚交上的功绩簿上,首功记的是颜宁,其次就是颜烈。
元帝一听,哈哈一笑,“好,就封颜宁为三品抚远将军,不消上朝,领朝廷俸禄。嗯,让人给她筹办一套都雅的印信送去。”
封赏完功臣,兖州的诸多事件也要安排了。比如,新的兖州州牧让谁做?兖州此次丧失的兵力补给等事,最首要的是,兖州粮库空虚,得尽快补上。
“主子恭喜颜女人,不对,恭喜抚远将军。”康保凑趣恭贺道。
以是,晚间,他来到了刘琴的房中。
元帝奖饰颜烈做为前锋官作战英勇,被封为四品将军,封赏的圣旨送了一份到都城颜府,另有一份,让人快马送去玉阳关。
“是,妾身与安国公府的女人,都是闺中姐妹,她出嫁期近,以是妾身去添妆……”刘琴对楚昭业的问话,一点也不敢忽视,一五一十说个清楚。
她很想问楚昭业,三皇子正妃迟迟不定,是为了颜宁吗?
颜宁点点头,“康公公,辛苦了,来,这个荷包先拿着。等我领到俸禄,再给您补上一个。”
而要补上粮库,兖州州牧就得是实干之人。太子楚昭恒保举了东宫属官蒋立淳。
“若想要李氏对颜宁不满,你此时说话太早了。应当等李氏嫁入东宫,亲目睹了一些事情后,再开口才有效。”楚昭业提点了一句,“耳听只是让人有所感,目睹才气让人肉痛妒忌。”
楚昭业看着刘琴半垂双目地站在本身面前,往本身劈面的凳子点了点,“坐,本日去安国公府了?”
元帝再次哈哈大笑起来,表情更好。
两人各有所思,再无他语。
“等李氏过门后,你再去跟这位太子妃多见见吧。若她容不下颜宁,嗯,若她容不下颜宁,你无妨帮手一二。”楚昭业淡淡的叮咛道。
秦氏和颜宁在家接到这道封赏的圣旨,秦氏有些回不了神。看着康保,不知该说甚么了。
玄月,很快就到了。
“你心中是不是有不平?”
兖州来的几个将领们,却不约而同去颜府告别。
颜宁肯不管母亲的踌躇,接过圣旨,大喊万岁。
(未完待续。)
太子殿下建议,“大楚建国的时候曾有女子为将,父皇一朝也出个女将,也是嘉话啊。”
这是殿下的实在体验吗?刘琴很想大声问一句。颜宁订婚那日,楚昭业亲去恭贺,回府后喝醉了,来到本身房中。当时,本身才真的晓得,楚昭业对颜宁,是有情的。
楚昭业是晓得刘琴本日要去给李锦娘添妆的。这类女子之间来往的事,他一贯不过问。
只是,跟着刘琴同去的宫人,回报了刘琴在安国公府的言行后,他倒是猎奇,这个侧妃会如何做了。
“皇伯父,那您可不能给她封赏太多,侄儿可不要娶个元帅世子妃。”楚谟告饶道。
灯下美人,更添娇羞。
兖州北燕乞降之事告终,武德将军周伯坚受命,带着获得大捷的救兵回京。
夺嫡大事,就靠女子干系反面?楚昭业有些不屑,不过,既然刘琴都脱手了,他也偶然禁止。
元帝听康保说颜宁要等领到俸禄再补赏,对太子说,“你快去让人给她补上两月俸禄,不然,人家还道三品将军被欠俸了呢。”又对楚谟笑话道,“致远啊,颜宁现在但是三品了,她如果再积累点军功,将来军职或许就在你之上啦。”
“呵呵,我只问你是否有不平,你就提到了正妃之位。闺中姐妹,李锦娘要做太子妃了,颜宁将来是镇南王府的世子妃,也难怪你心中不平。不过,你想教唆李锦娘与颜宁的干系,这事,做得太糟糕了。”
只是,她到底不敢在楚昭业面前猖獗。
元帝对于兖州是否全补新兵也有顾虑,听了此言后,感觉此法可行。最后几番商讨,定了蒋立淳为兖州州牧,调兵则按楚昭业的体例停止。
他们在兖州时与颜家父子和颜宁多有打仗,很多人都是此战才获得汲引的。
“殿下,妾身……妾身不敢,不是,妾身没有。能嫁给殿下,是妾身的福分,不敢肖想正妃之位……妾身……”刘琴慌乱地辩白着,然后,就看到了楚昭业戏谑的神情,咬唇不知该再说甚么了。
“好,好,那主子可就等着啦。”康保笑着归去复命。
“传闻,你赶上了颜宁?”
如此无情的话,刘琴忍不住瞪大双眼,又从速收敛了,回声承诺了。
楚谟一看,一群军中的大老粗跑到颜府了,颜府里,可只要秦氏和颜宁两个女的。他赶紧跑到颜府,以准半子的身份,帮秦氏待客。
公然是问这个啊,刘琴抬眸看了一眼,又赶紧低垂下视线,“是,不过颜宁对妾身深有曲解,以是没说几句就拜别了。”
刘琴在安国公府盘桓了近一个时候,才回到三皇子府。
楚昭业则保举了户部侍郎赵易权,同时提出,兖州那边邻近北燕,补上的兵员不能满是新兵,万一再有战事,新兵倒霉抗敌。他发起从都城四营中调部分兵力去守兖州,各地招募的新兵补上都城四营。
兖州之事告一段落,武德将军周伯坚还是去镇守伏虎山,其他诸位将领们,也各回各自驻地。
元帝早朝之上,分封了此次大战的有功之臣。
楚昭业不知她心中的设法,又测度了一下,想着李锦娘应当没有脱手的胆量。
刘琴传闻楚昭业来了,赶紧迎了出来,又殷勤服侍茶水。
秋高气爽的好时节,传来的都是喜信。
颜宁镇守安城、抓出兖州细作有功,只是到底是女子,元帝对她的封赏有些难堪。
朝中大臣听了有些惊诧,可周伯坚带返来的那群将领们,倒是齐叫“圣上贤明”。
这些最讲究军功的武将们都不反对,朝中那些文臣们,有本来想反对的,可看看连最学究的太子太傅郑思齐都附和,另有甚么好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