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到要细心用工夫,如何才算细呢?要细到甚么程度呢?这里我想讲一个公案:当年四祖到南京去,看到四周山上气色很好,就上去了,在那儿,他看到了有个叫懒融的禅师住茅棚,打坐的时候,有只老虎给他看门。四祖见了这只老虎,心中一惊,懒融禅师就讲:你另有这个啊!四祖不出声,直接走进茅棚,在他打坐的蒲团上写了一个佛字,请懒融禅师坐,懒融禅师不敢坐。四祖就说:你也另有这个。要晓得,这两人个都是很有见地的,工夫都是用得很好的,他们之间谈禅话道,谈得很投机,也谈得很晚。”

成果,他底子不讲故事。“我糊口的年代,世事动乱,性命如草芥,莫说那些哄人的,就是诚恳种田的,有几个有好的归宿呢?我是荣幸的,能够活下来,还活这么长,因为年事长一点,到哪个庙子挂单,也会吃到豆腐汤,我另有甚么抱怨的呢?”

他讲了此中一些境地,所谓无人我的境地,就是参着参着,不晓得外界的东西了,外界统统声色与我无关了。也不晓得本身在那里了,只剩下一个话头。

“接下来讲一讲故意勤奋和偶然勤奋。我们现在的勤奋都是故意勤奋,因为我们勤奋都是成心的,念念都是故意的,并不是自天然然的。而偶然勤奋则是自天然然的,偶然的在勤奋。偶然勤奋并不是说没故意,像木头一块,它只是不起去勤奋的动机,它的勤奋是自但是然的,不需求成心着念,它常常是不参自参,不疑自疑,不照而照的。我们开端时都是故意勤奋,成心着念,到了偶然勤奋的时候,它就成了一种天然,你不消着意它就会主动去参。偶然并不是说无统统心,无自性。若以为没有自性,没有用心,那又是弊端的。实际上,固然我们没有去动参话头,去观心的动机,但是客观上在主动地参话头,观心。这是一个自但是然的过程。”

我当然传闻过,修行便是修心。但这类自我表示的体例,是不是也是在骗本身呢?更何况,如果阐发我们的心,有无数个层次,细细阐发此中的干系,永久没有穷尽。如果在这类毫无穷尽能够的过程中,破钞平生,有甚么代价吗?

“活得再长,也只不过量几十岁,有甚么呢?无常鬼饶过你吗?每天在我身边浪荡,如果摆脱不了它们,人生有甚么意义呢?再说,我活八十几,虚老活了一百二十岁,他每天都在尽力做工夫,我如何敢高傲呢?有一年,大抵是一百一十来岁的时候,他被打了,人也病得差未几了,我们都觉得他不可了。他昏倒了好几天,我们都围着他念佛。成果,厥后醒了,说他做了个梦,说弥勒菩萨说,要让他再驻世几年,任务没完成,不能走,以是,他又多呆了几年,做完了本身的任务。以是说,他活得长,是菩萨有任务的。我活这点年龄,也没有菩萨给我交功课,活跟死,有甚么辨别呢?”

如果如许说,那烦恼即菩提,这句话也推导得出来了。佛教中,总有这类二元一元化的实际形式,至今,我跟万师兄也不太熟谙,这内里推导与熟谙的规律。但印象最深的是,佛教中总喜好把二元的东西合在一起说,但又不像辩证法,搞出首要主要冲突,搞出内因外因。

看吧,到偶然勤奋我都没法了解了,更何况,前面另有一个大关在等着。要了解全数的意义,光听他说,怕是不可的,还得本身走。

“从故意勤奋到偶然勤奋,这中间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也是一件功到天然成的事,非成心求得。成心去求,老是故意,不成能是偶然。在工夫没有达到偶然的境地,疑情便不能打成一片,疑情既不能打成一片,开悟就没有希冀了。以是,你们要想开悟,必须故意勤奋进到偶然勤奋。到了偶然勤奋并不就是完事了,还隔着一重关,还必须破了这重关才行。”

公然是过来人,他所说的状况,跟我本身的体验太贴切了,上高低下的心,老是不得安宁。烦它、怒它、恨它,就是甩不掉它。

公然,阐发对比自心,还是有体例的。

“茅棚里只要一个卧具,睡觉时,懒融禅师就把这个卧具让给四祖,本身就在蒲团上打坐。夜里,四祖睡在那边,打鼾打得不得了,搞得懒融禅师坐在那儿,定也定不下去。畴昔削发人身上长虱子,他就摸到一只虱子,往地上一摔。早上起来,懒融禅师就攻讦四祖:哼!还四祖哩,明天早晨打呼噜,打我的闲岔打得短长!四祖应道:我打你的闲岔,你还打我的闲岔哩!我打你甚么闲岔?你把一只虱子摔在地上,断了一条腿,它哭了一夜,尽打我的闲岔!想一想,工夫用到细处连虱子的叫唤,蚂蚁的叫唤,都能听到。大家想一想,你们有没有这个工夫?像四祖如许,才是真正的细心勤奋。四祖跑了一整天,辛苦得不得了,但他的心还在工夫上,一点也没有分开,连睡觉时还在工夫上!”

这三者的干系是递进的,但是我还理不太清中间的逻辑。他固然讲得说话平实,但我还是感觉有点快,反应不过来。

“修行佛法不是念了多少经,念佛是体例,最关头的是每天察看本身的心,每一个起心动念。修行来至于点点滴滴,不要自欺欺人。”

“那么,工夫如何才气由粗变细呢?要晓得,工夫的细,不是你故意去细的,故意去细是细不了的。工夫用久了,它会渐突变细的。明天我讲过,一小我活了几十年,一天到晚打妄图,构成了一种风俗,要它不打妄图是很难的,你不成心打妄图,它也会主动打妄图的,这都是我们本身一手形成的,怪不得别人。为甚么会如许?时候久了,风俗整天然。各位想一想,你活了三十岁,有没有效二十年的工夫?没有的,光打妄图。如果你用了不止二十年的工夫,不时候刻都在工夫上,你的工夫也会越来越细的,也会成为一种天然。”

“要晓得,打妄图也是心,用工夫还是这个心,比及用工夫和打妄图合到一块去了,那就好了。当时,你有了工夫,就没有妄图;有了妄图,就没有工夫。以是说,粗心勤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小过程,而是一个大过程。因为我们的思惟,我们的工夫太粗了,还没有细下来。如果我们不从工夫上来细,而是故意肠去想细,那就会细出弊端的。以是,勤奋的人,必然要思惟上去细,思惟细了,工夫天然就会细的。工夫不是说,你叫它细,它就会细。要从工夫上细,不要故意去细,故意去细,那是弊端的。从粗心勤奋到细心勤奋,这是一个自天然然的勤奋过程,工夫到了,它天然会细。”

只要这根绳索在内心,能够说是很高深了,这类境地我也向来没呈现过。当然外界的声色与自我认识的淡化,我另有偶尔有的,就是对本身情感滋扰不大的外界状况。但不大并不料味着没有,如果呈现没有的环境,我怕是上了台阶了吧?

他说这个笨体例,当代人实施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毕竟让你科学一个死东西,看不到结果,时候久了,就懒惰了。本身对本身思疑,是不是那块料。

“再说,那些骗我的人,现在是死是活,我不晓得,大抵大部分都死了吧。即便他还活着,也在我内心死了。一个大活人,跟一个死人计算甚么呢?大师听我这么说,是不是感觉我这小我有点高傲?活得长有甚么了不起?对啊,就该这么想啊。”

此时,竟然有人笑了起来,估计是说在内心上了。

“此中,更当进一步了知业之以是感果是因为其因与果皆无有自性,故而才气如是无欺而现起。是以当安住于因果、罪福无生的正念中成绩殊胜的忏悔。”

“刚才有人在笑,恭喜你,你承认本身有思疑了,你有一个直心,不粉饰,不假装。所谓,直心是道场,学佛成绩的人,有一个根基特性,就是不骗别人,更不骗本身。刚才笑的菩萨,你们会成绩哟。”

我记得,贺部长曾经奉告我:“不要怕首长发脾气,那是事情需求。”这句话相称典范。首长老是在需求发脾气时用心发怒,需求装亲热时满面东风。贺部长还给我说过:“连本身情感都节制不了的人,如何节制千军万马?”

对于我来讲,我火急但愿此生,或者只用几年时候,便能够获得一些成绩,如果迟迟在这个话头的圈子里打转,估计我本身也会迷惑。

“粗心用工夫,比如高低两层,上面是用工夫,参念佛的是谁,反几次复,交来回回地参究,找这个念佛的本来脸孔。上面呢,尽是妄图烦恼,它们还在翻来翻去,一刻不断,像一锅开水,吵喧华闹,上高低下的。这类环境,我明天讲过,大师不要怕,怕也没有效。它翻它的,你搞你的,不要故意跟它斗,不要起烦恼,你尽管心平气和地去勤奋。因为你是粗的,它是细的,但是时候久了,你也会细的,当时就该它走人了。”

把哄人与被骗说得成心机,看来是有故事的。

即便不迷惑体例的精确性,也会迷惑本身是否适应这类体例。佛说统统法,传闻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没有合适我,快速一点的吗?

假定有如许一小我,当场表演出来,天下人敢不信他吗?现当代界,另有这类人吗?

甚么叫工夫到了?甚么叫细工夫?他不说,我也不清楚。莫非,这东西,是说不出来的么?

因与果无自性,都是镜花水月,你操心那干甚么?操心玉轮掉进井里了,那是猴子的愚痴。这类看法比方,倒是有效的。

按我的体味,不但是我,就算是万师兄,也还逗留在这个阶段。不晓得钱师兄,是否已经超出这个层次了。

这高帽子一戴,全部氛围就好多了。

又要参话头,又要不用心。这类状况,想要它天然?如何达到呢?

全部中午,从用饭到回到茅篷,万师兄都没说话。实在,听完课以来,我们这些大众,就很少有扳谈的了。看模样,大师都在自我检验,本来这些年学佛,都是在好高骛远,没学会爬,就在学走的。以是跟头不竭,却没前行。

“然后你想能帮忙你摧毁统统罪业的这小我是甚么样的人,要不要戴德呢?他帮忙你摧毁业障了,固然你曾经欠他了,但此平生帮你摧毁业障了。之前也讲过当他骗你的时候他查验了你到底有没有烦恼,让你发明了烦恼,如许的人是善知识要戴德的。以是戴德的是他帮忙我们清楚了业障。第二他让我们发明了内心的烦恼与固执。我们第一顷刻的一点点不悦意就是固执,他就是个烦恼,他就是个不舒畅。我说过的我在上当时明晓得对方骗给对方的,我以为我没烦恼,究竟上弊端的,当过了一会儿内心很不舒畅,因为过了一会儿实在你察看了。”

“若你上当时,能以正观而观三轮体空,放下能骗、所骗及被骗物的执取,那么于此中便可承办无数功德,以是于此时当对骗你之人生戴德想。你更应当清楚,在某种意义上来讲骗你的人如本尊及善知识一样是来帮你承办道业的。是以要于此诸人等生戴德想。”

“其次,骗你的人骗你时不但告结束你的业,同时他骗的行动也是在磨练你的道心,承办你忍辱等道业。是以作为修行者,在面对骗你之人时,该当以扶养戴德本尊的心来观待对方。真修行者要如许做才行,若仅仅以为本身被骗就当还债了,那么你于上当时仅仅获得忍辱的功德。在心态上,你只承办了看淡的一种心态,连看破都算不上。”

他所说的虚老被打,是指汗青上驰名的云门事件,这事在政治与佛教中,影响很大。这位老衲人,当年亲历这类严峻事件,能够说人生是经历过庞大风波的了。

“我们常常被人骗,每天被本身骗,对不对?以是,作为修行人,我们要明白,在没有突破黑漆桶的那天,我们看到想到的统统,都是自已骗本身,以是要安下心来,不要抱怨。”

这是相称出色的一个公案,我在书上见过。我当时感觉很奥妙很奇异,不晓得真假,明天再次听到,感觉精力为之一振。

这那里光是工夫,已经是神通了吧?甚么老虎看门,石头上用手写字,这相称于武侠加玄幻,小说也写不出来。

“修行人在上当时,该具足甚么心态?我总结了一下,大抵有三种想,就明白了。哪三种想呢?了业想,戴德想,忏悔想。”

上午老衲人讲了很多勤奋的体例,实在,主如果一条,用好用牢那根绳索,就是话头。

这是开解的话,意义是从成果看,活着就是胜利者。

“从明天以来,我就讲了个死话头,怕你们不信赖,我还搬出了大师都传闻过的几位大师来。看来,你们还是不太信赖,这么笨的体例,能够处理存亡。有的人在想:这个老头子,一辈子没甚么成绩,只晓得骗这些新学。对不对?”

“再说,你我几十年,哪个没被骗过呢?我年青时,也跟班过大师,当然也碰到过很多哄人的所谓妙手,感觉很成心机呢。”

还是他的笨体例,长用力。现在,我最需求的,是对治,如何由粗变细。

这个咒我在书上见过,但不敢念,传闻念咒,需求专门的传承与上师的加持,我这个门外汉,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明天我讲一下粗心勤奋与细心勤奋,也就是故意勤奋和偶然勤奋。甚么叫粗心勤奋呢?就是我们刚开端修行的时候,妄图多杂粗重,勤奋太细致,不精密。心也种粗粗勤奋,就叫粗心勤奋。粗心勤奋因为心是粗的,气是粗的。,以是,很难把工夫抓住,很难把疑情提起来,即便偶尔提起来了,也难保持住,时候持续不长,过一会儿就没有了,没有了以后,又提起来,它又有一点,时候又不长,又消逝了。以是,粗心勤奋,它的力量不大,时候不成片,轻易失掉。失掉以后,要把它再提起来,都很不轻易。启事就是,你在勤奋的时候,心、气、念都是粗的,工夫是断断续续的,不绵密。”

那说得轻巧,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任何人晓得本身被骗,都会主动产活力愤的情感,这该如何化解呢?假定说,你教我们这个死话头,我搞了一辈子,成果任何成绩没有,临终时,想气愤,也发不出来,那才叫上了大当叫不了苦,那就惨了。当然,节制本身的情感,这类体例,还是要学的。因为,这是妙手必备的课程。

这相称于把磨难当磨炼,把上铛铛讲堂。不但要看淡,更要看破。

这类思疑,当然不是那所谓的话头的疑情,这是不信的意义。话头的疑情,是刨根问底的动力。我的思疑,是丢弃体例的动机。

“工夫到了偶然的境地,才气够说疑成了一团,打成了一片,这个时候能不能桶底脱落,那要看你的时节人缘,时节人缘一到,一句话就悟了。以是勤奋的人到了偶然的境地,还要破一重关,这一重关不破,还是不可。当代有个禅和子讲:客岁穷,另有立锥之地;本年穷,穷到底,连立锥之地也无。锥子虽小,但还是有。只要另有一点点东西牵系,就不可,因为那还是故意,还是有存亡。到了连锥子这么一点东西都没有了,才算是到了偶然的境地。当我们的工夫到了连立锥之地也无的境地,开悟就有了能够。”

想就是设想,通过设想,达成某种看法。我之前看过关于白骨观的书,仿佛是南怀瑾写的。内里说修白骨观时,要有脓血想、白骨想。人的思惟,老是把零散的知觉,通过设想连络成团体的看法。如果设想的体例改了,看法也就窜改了。这相称于小胡所说的心机学规律,自我表示。

“最后,在你上当时你还该当具足忏悔的心,有了忏悔的心这个罪业(你宿世所造被骗的业)才气完整清净。若你仅仅想了一下了业了,而不具有真正忏悔的心,如此则这个罪业不能完整断根。是以若你能以此人缘而建议真正忏悔的心,那么即便你生起一念忏悔心而念金刚萨埵心咒成果就不一样了,于此呼应的业全数能摧毁。”

这类情感的节制,实在也是一种哄人。但老衲人上面讲的,不是这类节制,他是讲用精确的心态,来化解本身的负面情感。

“说到用心,我们参禅,邪念纷飞,须知那是妄心乃至狂心,不是至心,既然不是至心,你就不要刚强。只需求用那话头,那一个心就够了。所谓一白遮百丑,以想对万想。最开端,心是粗的,降伏不了,厥后,心越来越心,就有动手处了。”

这恐怕是经籍上所说,毕竟空的事理吧?我也不晓得,看过好多书,打仗好多名词,但在实际中没体例对应上来,以是,传闻如同听天书。

“当你上当时,起首当知这个成熟的业已经告结束,以是于此时应把稳生欢乐,而不该当活力嗔恚。我们此生被骗多数是因为宿世的业因此至,以是在上当时,要晓得这是业力成熟的表示。”

业力成熟,也就是畴昔的因已承遭到了果报,今后再也不会影响你厥后的果了,是还债的意义,当然是一种轻松的表示。

他这类正反都说的态度,就表示出态度上的张力,与前几课比拟,轻松很多了。

或许老衲人已经明白大师的情意,或许他也经历过这个过程。在他平生冗长的学佛路上,很多人止步于此,他或许看得清楚,以是,下午,他从思疑讲起了。

这类境地,我传闻过,丽江的刘大哥也讲过这类环境。但是,依老衲人所言,此时另有一个法,修行体例的法,另有这个话头在,另有这根绳索在。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