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本节述项羽事均见《史记·项羽本纪》。

[3]见《资治通鉴·卷六》。

[14]以上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6]请参看《史记·淮阴侯传记》。

[10]见《史记·秦本纪》。

[3]英布加盟在前,刘邦在后,然后立楚怀王。

第五章

[14]这八十年间,是从城濮之战到湛阪之战。详请参看张荫麟《中国史纲》。

[14]见《史记·项羽本纪》,同时可参看《史记·魏豹彭越传记》。

[22]见《史记·项羽本纪》。

[2]关于这段史实的记录,中华书局版《史记》和王伯祥先生《史记选》均断句标点为“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不当。似应断句标点为“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7]请参看《史记·秦本纪》及注,史为乐主编《中国汗青地名大辞典》。

[6]本段请参看《史记·高祖本纪》。

[4]见《史记·留侯世家》。先人并据此编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

[10]见《史记》之《秦始皇本纪》、《魏豹彭越传记》。

[12]台湾学者杜维运先生即称,秦始皇君臣在公元前221年的建立“背后实具有一种纯粹弘远的抱负”。见杜维运《中国通史》,台湾三民书局版。

[13]田儋事见《史记》之《陈涉世家》与《田儋传记》。

[10]见《史记·陈丞相世家》。

[2]据《史记·高祖本纪》,刘邦称帝是在汉五年正月,臧荼造反是在十月;据《资治通鉴》卷十一,刘邦称帝是在汉五年仲春,臧荼造反是在七月。臧荼本是燕将,厥后被项羽封为燕王,本来的燕王韩广则被贬为辽东王。韩广不肯去辽东,臧荼就把他杀了,连同辽东也一起兼并。见《史记·项羽本纪》。此人在楚汉战役中约莫是守中立的。

[12]从这个月起,《史记》等书均改称“汉元年”。

[5]别离见杜牧《阿房宫赋》、《史记·项羽本纪》。

[12]见《史记·郦生陆贾传记》。

第三章

[18]韩信的说法,均见《史记·淮阴侯传记》;陈平的说法,均见《史记·陈丞相世家》。

[18]见《史记·张耳陈馀传记》。

[6]请参看《古笔墨诂林》第九册第747-749页。

[9]本节述李斯、胡亥、赵高事,请交互参看《史记》之《李斯传记》和《秦始皇本纪》,下引不异者不另注。

[16]请参看顾准《希腊城邦轨制》。

[3]张敖、贯高事见《史记·张耳陈馀传记》。

[23]请参看柳宗元《封建论》。

[24]请参看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第二章

[16]本节史实请交互参看《史记》之《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留侯世家》、《樊郦滕灌传记》。

[5]请参看《史记·高祖本纪》。下引凡同此者,不另注。

[1]西方学者把从秦到清,称为中华帝国期间。黄仁宇先生则把中华帝国分为三个汗青阶段:秦汉是第一帝国,唐宋是第二帝国,明清是第三帝国。请参看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5]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一卷《先人》。

[1]请参看《史记·项羽本纪》。下引凡同此者,不另注。

[5]见《史记·季布栾布传记》。

[1]见《史记·项羽本纪》。

[17]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一卷《先人》。

[11]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

[18]请参看拙著《费城风云:美国宪法的出世和我们的深思》。

[10]以上见《史记》之《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

[15]江,在今河南省正阳县;六,在今安徽省六安市;蓼,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庸,在今湖北省竹山县;萧,在今安徽省萧县;莱,在今山东省黄县;滑,在今河南省偃师县;邾即邹,在今山东省邹都会;莒,在今山东省莒县;鄫,在今山东省枣庄市。

[14]请参看《史记·秦本纪》、张荫麟《中国史纲》。

[19]《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说法是“秦初并天下”,《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说法是“秦兼天下”,出土文物“秦始皇铜方升铭文”的说法是“二十六年,天子尽并兼天下诸侯”(邱隆、丘光亮等《中国当代度量衡图集》)。

[16]商鞅规定秦的爵位为二十级,此中最低的一到五级用于嘉奖士卒。所谓杀敌一人晋爵一级,应当在这五级以内,不成能杀二十人进级到彻侯。

[11]请参看马兆锋《豪杰期间》。

[10]见《史记·张耳陈馀传记》,同时参考《陈涉世家》,下同。

[13]请参看《史记·商君传记》、张荫麟《中国史纲》。

第四章

[21]请参看李学勤《东周与秦朝文明》。

[9]秦朝是否有陈郡,学术界有争议。本书据谭其骧《中国汗青舆图集》、史为乐《中国汗青地名大辞典》。

[16]所谓虞姬歌罢自刎,以及《楚汉春秋》所载虞姬和歌歌词,均系小说家言,不成靠。

[7]见《史记·萧相国世家》。

[15]见《史记·陈涉世家》。

[17]请参看顾准《同一的独裁帝国、仆从制、亚细亚出产体例及战役》一文,已支出《顾准文集》。

[4]彭越事见《史记·魏豹彭越传记》,被剁成肉酱见《黥布传记》。

[23]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

[8]以上时候表请参看《资治通鉴》卷九。

[18]见《汉书·刑法志》。

[3]贾谊《过秦论》。

[7]见《史记·黥布传记》。

[23]关于刘邦和项羽的比较,亦请参看拙著《品人录》。

[13]第一点,可由李斯等人的话证明:“海内为郡县,法律由一统,自上古以来何尝有,五帝所不及。”第二点,可由秦始皇的话证明:“朕为始天子。后代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第三点,也可由秦始皇的话证明:“天下共苦战役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4]即位易名事请参看《史记·高祖本纪》(唐)司马贞索隐。前人的排行,曰伯仲叔季。伯是老迈,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或长幼。刘邦的长兄名伯,次兄名仲,并无三兄名叔,故刘季即刘小。也是以,前人避讳,易邦为国,但不避讳季。

[16]见《史记·张耳陈馀传记》。

[12]《史记·秦本纪》在论述商鞅变法时称:“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蛮夷遇之。”

[24]传闻,当时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都至心拥戴新的政权(天下之士斐然向风),群众大众也抱有极大但愿(莫不谦虚而仰上)。请参看贾谊《过秦论》。

[11]见《史记·张耳陈馀传记》。

[4]以上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拜见《史记·李斯传记》。此中“非主觉得名,异趣觉得高”一句,《秦始皇本纪》作“夸主觉得名,异取觉得高”。

[8]贾谊《过秦论》。

[17]此处之“本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也有版本作“决斗”。关于这个题目,以及快战与决斗的辨别,请参看王伯祥《史记选》。

[1]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本章所引凡未说明者,均同此。

[15]此处请参看《史记·郦生陆贾传记》。

[22]见《史记·项羽本纪》。

[21]见《史记·陈丞相世家》。

[17]此处《项羽本纪》和《留侯世家》的记录分歧,取《留侯世家》。

[2]见《资治通鉴》卷九。

[8]见《史记·高祖本纪》。

[25]见《史记·郦生陆贾传记》。

[20]见《史记·高祖本纪》。

[21]究竟上,中国的农夫只要被逼得走投无路,才会揭竿而起。但在这时,他们是把叛逆魁首视为“真命天子”的,并且但愿这些魁首一旦打下了江山,就当即放下屠刀,拿起权杖。

[6]关于陈胜事迹均见《史记·陈涉世家》。

[15]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

[3]见《史记·张耳陈馀传记》。

[19]见《史记·郦生陆贾传记》。

[20]刘邦本来是筹算跟项羽一决雌雄的,但被萧何、樊哙、灌婴、周勃等人劝止,见《汉书·萧何传》。

[20]许慎《说文解字》。

[24]见《史记·高祖本纪》。

[5]本书所述韩信故事均据《史记·淮阴侯传记》。

[11]以下无注者,均请参看《史记·项羽本纪》。

[8]请参看《史记·留侯世家》。

[9]请参看《史记》之《项羽本纪》、《留侯世家》。

[19]请参看顾准《希腊城邦轨制》。

[19]见《史记·陈涉世家》。

[8]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199页。

[26]关于亚述帝国因利用暴力而灭亡,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三卷《奠定者》第六章。

[21]见《史记·陈涉世家》。

[14]此处请参看《史记·留侯世家》。

[11]据《资治通鉴》卷七,大泽乡叛逆是在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的部属武臣自称赵王是在八月,故可推算。

[22]亦请参看拙著《帝国的闭幕》。

[20]请参看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2]请参看柳宗元《封建论》。

[1]见《史记·高祖本纪》,下同。

[7]请参看傅胜利《中国通史》,台湾弘扬图书公司。

[9]本节述韩信事,如无另注者均见《史记·淮阴侯传记》。

[7]《史记·高祖本纪》(唐)张守节公理称:亭长的职责是“民有讼争,吏留平辨,得成其政”。

[12]以上均见《史记·张耳陈馀传记》。

[6]韩王信之事见《史记·韩信卢绾传记》。

[1]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一章

[2]彭城即今江苏省徐州市。前人以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为南楚,吴(今江苏省姑苏市)为东楚,彭城为西楚。“三秦”的三个王国别离是雍、塞、翟。

跋文

[4]见《史记·秦本纪》及注,下同。

[13]武涉的话,是“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蒯通的话,是“当今二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意义完整不异。

[20]见《史记·张耳陈馀传记》。

[13]以下无注者,均请参看《史记》之《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

[17]请参看张荫麟《中国史纲》。

[19]此处请参看《史记·留侯世家》。

[9]《左传·定公四年》称,晋国鼻祖唐叔虞的政策是“疆以戎索”,也就是遵循游牧线路打算门路,或者遵循蛮夷风俗分派牧地,而非遵循周法分派耕地。

[18]关于项羽为甚么不杀刘邦,我在《品人录》一书中另故意机阐发,这些阐发也建立,请参看。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