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生做功到气血融和之地,精力镇静之时,潇萧洒洒,无思无虑,亦不是全无思虑,祗是思虑之起如浮云之过太虚,毫不沉沦,了不介怀,此即妙之之象。然后还要今后推之,举凡平时烦闷者到此能不烦闷,昏颓者到此能不昏颓,皆是妙之感化。

将性命分派于动和静的环境中去煅炼,这是符合糊口规律的。

是以,性命双修者必因机而共同利用上、下丹田。人身上半属阳,下半属阴,为求阴阳均衡亦必须顾到上、下丹田的共同和调剂。

至于静处炼命又是何说?静亦非不动之谓,乃无事而未应酬之谓也。我能于无事之际,不管行住坐卧,总将一个神光下照于丹田之处,务使神抱住气,意系住息,神情恋恋两不相离,如此聚而不散,融会一团,婉转活泼来往于丹田当中,如这天积月累,天然真气冲冲包固一身表里,而河车之路通矣!若非真机主动,漫将此气死死企图翻上河车,鲜有不炙烤一身精血,变生百怪诸症者。

古云:“神仙无别法,只生欢乐不生愁”,斯得妙之真矣!再示观之之实。到此时也何尝不照于方寸,而实无方寸之可照。木尝不注于丹田,而却非丹田所能了。

第十、观窍观妙!窃思太上言“有欲观窍,无欲观妙”二句,觉得生补漏之局,亦为天生真了道之本焉。欲,非私意也,亦非成心之意也。要想此个欲字,是在成心偶然之间,即吾常言略企图思。是窍非脐下一寸三分之谓,亦非下田水乡之称。

夫玄功别无妙法,只在起落高低来往运变罢了,亦非教诸子公用神情升散于外而不收敛也。夫以神情不运于周身,则周身阴气不化,不过死肉一团,终是无用,且日积一日,不免疾病胶葛,故吾教修命,是教人以水火周身活动,使血肉之躯化为活活泼泼,随心所用无有停滞,化为真体。

此等积义犹为真真结壮施持,人能于构造偶露之际,实实认得为我家本来故物,一眼觑定,一手握定,日夜用绵密寂照之功。

如此之悟是为真悟,如此所得是为永得,此为集义妙法。古云,怜悯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等语。我能如心而出,平情而施,且随时到处将所发景象,常常酝酿,不使随来随去,旋灭旋生,便是扩大,集义之实在施持也。

第9、动处炼性,静处炼命!古人云:“动处炼性,静处炼命。”二语已包含性命双修之要,独惜人不知耳。何谓动处炼性?动非行动不断之谓,乃有事应酬之谓也。

坐法吾且不说。至于睡法,“未睡身,先睡心。举凡统统事为,已就床榻思之何益?并且枉劳其心。唯有收摄神光,以头微微曲照入于一窍当中,天然神与气交而熟睡,火与水济而安适。至于行也,须将神光照在两三步远,有如清风拂拂,徐行而行,不使累身可矣!若住立于那边,须知卓立不摇,如松柏之挺持,不拘束不放旷,斯住之法得矣!

到得一身毛窍晶莹肌肤细致得矣!又不成贪神情之周于一身,苏软欢愉流荡忘返,还要收之回宫不准外泄。却不要死死固执一个穴道以为黄庭,须知收之至于极处,不过与太虚同体,浑不知其地点。时而动也亦与电光同用,一动即觉,一觉即灭,前无所来,后无所去,仍一杳冥风景,还于无极焉耳。工夫至此,身外有身。若未到此,不过有相之灵神。

自是日夜谨慎,不稍使此心有不仁不义之处,以负惭于幽独,抱憾于神明,则我心无不快畅,我志天然美满,即所谓宜养有害,至大至刚塞乎六合之间是,是即积铅积到极处也。

运转真气起落高低来往,须顾到上、下丹田的相互共同,此干系到是否性命双修和均衡人体阴阳,若公用下田而忽视上田,或专顾上田而不消下田,均是一偏之学,断难有所成绩。古云:“性者天也,常潜于顶,故顶者性之根也;命者海也,常潜于脐,故脐者命之蒂也”。

如此炼命,一日十二时中又有几时不得闻?只怕生等不自打紧耳。何患事累烦多而修性炼命无有空间之候耶!至若河车之路的于何时始通?如生等打坐时,始也神入气中,只觉神情相依,交会于黄庭之地,久久积精累气,则真气冲冲自主动于一身,感觉一身当中,真气已行包含,我如在云烟以内,乘驭而上普通,如此再加堆集工夫,肾精不泄,耳目丁三宝亦无发通之处,不过一月两月之久,河车之路自通。

第十1、集义活力,虚无生阳!

吾见生等形气衰颓,精力怠倦,教之如后生小籽实实了照于丹田一寸之间,则恐用力太劳反为不当。故示以活泼之观法,不管随时随地俱可做得。但是坐有坐法,睡有睡法。

教生略企图思,闭目光,凝耳韵,缄舌意,持身以正,亭亭矗矗如岩石之耸高山,悠婉转扬似皓月之印谭水,收我统统驰逐于外之物欲,牵缠于内之邪念,一刀斩断,一齐清算,片丝不挂,半蒂不存,因而以满腹精力尽支出于虚无一窍当中,不时照顾,念念不忘。

此为将气功与糊口密切连络起来之良法,即“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气功)”,亦即仙书所云:“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也是前人所说的“道也者不成斯须离也”。

命阳产生,静里修持之事,此积铅之一法也。若性地之铅,即所谓治然之气由集义而生者是。夫义之地点不止一端,或于敦诗说礼而有得,或于谈今论史而有感,或于朋友相会而有所悟,或于观山玩水而有所见,更有型仁讲让,济困扶危各种义举,偶尔感附忽地悟入大乘。

古人很多功法多专顾下田,侧重于修炼命功,亦可强健下元,尤其老年人或破体所宜。但若能如上文所言,需求时回顾上田,以打扫泥丸阴气,兔致昏沉狼藉当得益更大。

如成心若偶然,随其气味之往还,我惟了了于中极,不为气味之一上一下所牵引焉,此观之之妙也。总之,始而稍稍低头以顾提,继而微微伸腰以缉熙,终而至于天机活泼,时令凌峋,便是长生之诀也。

惜人有此真气,又为尘垢所污、私欲所蒙耳。而五漏未除,精气又泄,以是将达其阶而又退下也。

天然精不过泄,气不过倾,神不分离,而色身可固,法身亦即此存矣!此即太上有欲观窍之说,至于妙之一字,道之实难。

对得病者来讲,更须重视上、下丹田的应用。阴虚阳亢者或血压病患者则不宜过份观照上丹田(泥丸或两眼之间的玄关窍),不然,必招致阳更亢而阴更虚或血压上升。阳虚阴盛者或低血压患者则宜多观照上丹田,使真阳能上升而真阴降落。

此段阐述太上道君之《品德经》第一章“有欲观窍,无欲观妙”二句,而先容活用之法。了解老于此二句关头在于晓得何者为“窍”?何者为“妙”?黄氏以为,“窍”非脐下一寸三分之丹田,而是心之下肾之上的虚无窟子。“有欲观窍”即为用点意义去观照虚无一窍。“妙”乃浑身气血融和、精力镇静潇萧洒洒之象,“无欲观妙”便是无思无虑去观照这类畅快之景。如此放宽标准,不死死守着丹田,自在安闲行功,学者随时都可做得。

久之自有天真发明,阳气来生,将尔腹中久积阴霾之气天然窜改而无复有焉。由此再加猛烹急炼,常常了照,则真阳一动,收而采之,行起落之法,用进退之功,而大丹不患无成。

人生人间谁无亲戚朋友来往应酬,亦淮无衣服饮食身家意计,要知此有事之时,则是勤奋修性之时。于此不炼又从那边炼焉?我于此时视听言动必求中礼,喜怒哀乐必求中节,子臣弟友必求尽道,衣服饮食必求适合,如此随来随应,随应随忘,之前不思,过后不忆,当前称物平施,毫无顾虑计算,所谓我无欲而心自定,心定而性自定。炼性之功莫此为最,不然,舍却现在,而于闲居独处之地自谓诚意正心,此皆空谈无着。何如对境而有返勘之念,于不时应事便可不时养性。稍有念动欲起,人不指责于己,即己亦有不自安之处。此以是炼性于动处,其工夫为易进也。前人云:“炼己于尘俗”。邱祖云:“吾于静处修炼,不堪大益,及后游行于廛市,应酬于事为,始知动处之炼赛过静处之烁多矣!”

动处练性,即待人接物中务求中礼、中节、合情公道。在待人接物中去炼性能够有所磨练,当较离开实际的胡想空谈更有效益。静处炼命,即无事独处时不忘观照丹田,保持我身之精气神常常打成一片。学者如能做到此,则周天之路不难自通。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